
一剪梅·篱菊
罗红端
2006/10/26
一股浓秋卷上心。风也来侵,雨也来淋。寒流昨夜扯残襟,裹瓣任任,积蕊涔涔。 是那琼花急急临,未感欢歆,又是呜喑。娇颜悴悴色沉沉,忆也难禁,梦也难吟。
深秋的寒意最先浸透敏感的心灵。2006年霜降后三日,罗红端独坐窗前,看院中篱菊在风雨中摇曳,将满腹心事都倾注在这阕《一剪梅》中。此时她学诗已近一年,笔下的秋菊不再只是物象,早已化作她生命的映照。
“一股浓秋卷上心”,起句便不同凡响。秋意不是渐渐弥漫,而是如浪潮般席卷而来。这个“卷”字用得极妙,既写秋势之猛,更写愁来之骤。可以想见,在广西凤山的那个农家小院里,她正为丈夫的远行而忧心,为渐重的病体而焦虑,所有的愁绪在某个瞬间突然将她吞没。
“风也来侵,雨也来淋”,两个三字句如风雨交加,将秋的残酷写得淋漓尽致。这里的风雨,既是自然界的寒秋风雨,更是生活的风霜雨雪。丈夫在外奔波,她自己病痛缠身,每一阵风、每一场雨都像是在考验着她的承受力。
“寒流昨夜扯残襟”,这个“扯”字用得惊心动魄。寒流如粗暴的双手,撕扯着她单薄的衣衫。这句既写身体感受到的寒意,更写命运对生命的摧残。“裹瓣任任,积蕊涔涔”,菊花在寒风中勉强包裹着花瓣,花蕊上凝结着冰冷的露水。这何尝不是她的自况——在生活的重压下,依然努力维持着尊严。
下阕转写初雪,“是那琼花急急临”。雪花本该带来惊喜,于她却是新的考验。“未感欢歆,又是呜喑”,两个三字句道尽了生活的常态——苦难接踵而至,容不得半点欢欣。这种对生活的深刻认知,超出了她这个学诗仅一年的农家女子的年龄,却正是她多舛命运的写照。
“娇颜悴悴色沉沉”,菊花憔悴的容颜,正是她病中面容的投射。此时的罗红端或许已经察觉到身体的不适,那种日渐憔悴的感受,与秋风中的菊花何其相似。结尾“忆也难禁,梦也难吟”,将全词的愁绪推向了高潮。往事不堪回首,未来不敢奢望,连在梦中都难以诉说。这种无处宣泄的痛苦,最是摧人心肝。
这阕词在艺术上虽还带着初学者的痕迹——如叠词的使用略显重复,意象的转换稍显生硬——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却足以打动人心。她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将真实的生活体验化作了文字。这种从生活中来的真情实感,让她的词作具有了超越技巧的感染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阕词中已经显现出她后来词作的典型风格:善于将个人命运与自然景物相融合,敢于用质朴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能够在平常景物中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特点在她后来的创作中不断成熟,最终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
与半年前写《鹧鸪天·春》时相比,这首秋词少了几分初学时的生涩,多了几分命运的沉重。春天的鸟鸣鹅叫变成了秋天的风雨交加,赏春的闲情逸致化作了悲秋的深沉感慨。这种转变,既源于季节的更替,更源于她对生活认识的深化。
今天,重读这阕写于深秋的词,篱菊依旧年年开放,那个在秋风中感怀的女子却已化作清风。但她在词中留下的那份对生命的感悟,依然在每一个秋天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这阕词让我们明白:最动人的诗词,永远是用生命体验写就的;最深刻的感悟,往往来自最平凡的生活。
罗红端用她短暂的创作生涯证明,诗歌的真谛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情感的真诚;不在于技巧的娴熟,而在于生命的投入。在这阕《一剪梅》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秋菊图,更是一个女子在命运风雨中的坚韧身影。这份从生活中淬炼出的诗意,将永远在文学的天空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杠杆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