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1日,在2025北京国际非遗周召开之际,北京城市图书馆推出首届图书馆非遗学术交流推广活动。活动为期两天,以“典藏·守护·创生:非遗的未来图景”为主题,探讨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首届图书馆非遗学术交流推广活动海报。
伴随着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首届图书馆非遗学术交流推广活拉开序幕。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表示,举办本次活动的目的,旨在召集京津冀三地非遗领域专家、学者、代表性传承人,组织高水平非遗大师课、系列讲座,融合展览、展演等多种活动形式,打造优质交流平台,携手各界共谋非遗未来。
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义强团队开场表演《通州运河船工号子》。 孙金行 摄
捐赠仪式上,非遗传承人及文化机构向首都图书馆捐赠了珍贵的非遗作品。此次捐赠品类丰富,包括京绣作品《大吉》、邮票画《梅兰竹菊》、毛猴作品《学习宪法》、剪纸作品《北方民俗图》等,涵盖手工艺品、纸质文献、数字资源等多种类型。这些赠品后续将陆续在北京城市图书馆非遗文献馆展出,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活动现场,以《阅读与非遗》为题的学术讲座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非遗大师课。接下来,学术交流推广活动还将分别围绕非遗系统性保护与策展、非遗记录工作、差异化定位非遗产品等主题,推出3场专业化的非遗学术系列讲座。
交流推广活动同步推出“霜降寻味非遗好物”主题市集,精心搭建多个特色摊位,不但有京绣、花丝镶嵌等京城瑰宝,还有唐氏邮票画、宫廷制香等津门绝艺,又有蔚县剪纸、任氏泥塑等燕赵匠心。
读者在主题市集邂逅非遗好物。孙金行 摄
在非遗文献馆,最新推出的“岁时歌,普天庆——传统节日里的非遗”主题展览吸引众多读者参观。展览聚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中华传统节日,溯其源、述其俗、彰其遗,以艺术化手段重构岁时意象。展览广搜博采,精心甄选,汇集记录京津冀地区节庆类非遗项目之相关典籍30余种。展览深度融合图文实物与现代科技,充分利用投影技术、三维模型与多点交互触摸感应等,可与读者实时互动,构建出虚实共生、趣味十足的交互式展示空间。该展览展期一年。
读者观看“岁时歌,普天庆——传统节日里的非遗”展览内容。孙金行 摄
同时,交流推广活动还包括一场精心打造的非遗特色专场演出。展演荟萃京津冀三地特色非遗演艺项目,为读者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昆曲水磨腔的婉转缠绵、管子演奏的古韵悠扬、京东大鼓的铿锵节奏三者相映生辉;津派对口相声的妙语连珠,独弦琴的独特韵律、蒙古族四胡的苍茫琴音、鄂尔多斯长调的草原风情,共同交织出一幅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图景。
游客非遗体验区穿着非遗服饰打卡拍照。孙金行 摄
另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插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勤璋将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开设传统插花体验工坊,面向全市招募体验者,为整个非遗交流推广活动“锦上添花”。(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孙金行)
配资杠杆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