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朱文龙
近日,内蒙古包头市委讲师团2025年人才引进计划因“重启名单与2023年中止招聘时高度重合”引发舆论热议。
这场招聘属实有些“扎眼”。
首先,入围人员“扎眼”。根据报道,2023年,包头市委讲师团曾面向社会公开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王某丹、郜某兴、张某3人通过面试进入下一环节。但是,招聘“因为被举报”而中止。没想到,时隔两年,招聘重启,最终通过面试进入体检环节的还是上述三人。重启再现“熟面孔”,仅用巧合很难解释。
其次,招聘条件的变动“扎眼”。2023年招聘时,某岗位的年龄要求为“38周岁以下”,而到了2025年,该岗位的年龄要求就变成了“40周岁以下”。招聘推迟了两年,岗位年龄限制不多不少放宽了两年。如此精准的变动,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
7月4日,包头市委讲师团针对此事发布情况通报:“关注到网络上反映我团人才引进中有关问题,我团高度重视,已依法依规启动调查程序,并将及时通报”。包头市委讲师团积极回应舆论关切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是,这一通报似乎并不能完全让公众满意。比如,通报称已经启动调查,但是到底由哪个部门调查此事,是讲师团还是其他部门,语焉不详。如果是讲师团自行启动调查,最终结论能否让人信服?
此外,网民还对2023年的招聘也持有诸多疑问。根据报道,当年的招聘是因举报而中止。中止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是否存在违法违规?对此,通报也没有提及。
当年的招聘到底是因何中止,重启后为何出现“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两个问题已是舆论关注焦点。人社部曾明确提出,人才引进不能搞“绕道进人”,必须公开透明。包头市委讲师团能自检自查固然可嘉,但是公众更期待上级部门及时介入,围绕两次招聘展开调查,针对社会关切,用详实的调查给出令人信服的回应。
配资杠杆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