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当时的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然而西方列强凭借着先进的火轮兵轮,轻易就能抵达中国沿海的重要港口,原本的海防如同虚设。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商业贸易,就连漕运——也就是通过水路运输粮食等重要物资的通道,也变得异常艰难。
1866年7月14日,闽浙总督左宗棠向清政府提议:“咱们国家三面环海,现在各国的先进军舰说来就来,咱们根本挡不住,生意做不好,粮食运输也困难,当务之急是赶紧建立船厂制造轮船!”他还提到,福建马江这个地方,水深合适,土地坚实,很适合开挖渠道、建设工厂。左宗棠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制造兵轮来加强海军力量。清政府同意了他的建议,决定在福州马尾筹备设立船政局,专门建造轮船。
同年9月25日,左宗棠要去陕甘任职,他推荐林则徐的女婿、当时在家守丧的前江西巡抚沈葆桢担任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是福州本地人,他到任后,立刻行动起来,购买机器、修建船厂,还设立了船政前学堂和后学堂。这两个学堂后来在1913年分别改名为海军制造学校和海军学校,主要招收学生学习轮船制造和船舶驾驶等技术。就这样,福州马尾逐渐成为了当时中国海军重要的训练中心,也被看作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源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叫萨镇冰的年轻人的命运也随之改变。萨镇冰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家庭,父亲挣的钱根本不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有一次,因为交不起房租,他们一家不得不从福州澳桥下的住所搬到萨家祠堂居住。生活的艰难,让萨镇冰放弃了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传统道路。
1869年,他报考了船政后学堂第二期。好在学堂有个规定,学生的饭食由船政局提供,每个学生每个月还能拿到四两银子补贴家用。在学堂里,萨镇冰学习天文知识和船舶驾驶技术,1872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和他同期毕业的还有林颖启、陈文庆等十三人。毕业后,萨镇冰被派到“扬武”等兵船上实习。当时,闽浙总督买了一艘叫“海东云”的兵船,用来巡查台湾沿海,萨镇冰在这艘船上担任二副。他还因为消灭海匪立了大功,得到了朝廷的表彰。1875年,萨镇冰跟随船队出海,途经新加坡、小吕宋、槟榔屿等地,最后到达日本后返回,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出国航行。
1876年冬天,沈葆桢和直隶总督李鸿章一起上奏,决定派洋员日意格(一个法国人)带领随员、文案、翻译以及学习制造和驾驶的学生,前往英、法等国学习。当时18岁的萨镇冰,因为毕业成绩突出,早就被沈葆桢关注到了。第二年,他就被选中,和严宗光(后来改名为严复)、林颖启、刘步蟾、叶祖珪等人一起,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学生,前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驾驶技术。在英国,萨镇冰学习结束后,又被安排到英国军舰上实习,学习海上作战的防御、布阵、迎敌等方法。他跟着军舰航行了地中海、大西洋,还去过美国、非洲,跨越了印度洋。海上实习结束后,他又学习了电气、火炮、水雷等技术,还参观了当地的工厂,增长了不少见识。李鸿章在奏折里提到:“这些学生里,成绩最好的……像刘步蟾、蒋超英、萨镇冰在驾驶方面,一直都很勤奋努力,学到了真本事。”1880年3月,萨镇冰完成学业,以优异的成绩回国。
萨镇冰回国的时候,清政府在天津设立了水师学堂,马尾造船厂也刚刚造出了“澄庆”兵船。严复被安排到天津水师学堂当老师,萨镇冰则担任“澄庆”兵船的大副。1882年,萨镇冰又调到天津水师学堂当正教习,也就是主要的老师。他讲课特别认真,遇到学习用功、成绩好的学生,经常拿出自己的东西奖励他们,比如送怀表。在课余时间,他还教学生们用铁锹在操场上挖筑炮台,锻炼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可学堂总办吴仲翔是个文人,不喜欢学生做这些“粗活”。每当学生们热火朝天地挖炮台时,萨镇冰就会在旁边守着,一旦发现吴仲翔来视察,就赶紧提醒学生们。萨镇冰睡觉的床也很特别,是一张特制的窄小木床,和船上的床铺差不多。他说:“军人不能贪图安逸,在岸上也得和在海上一样。”当时,黎元洪等人都在这个学堂学习,和萨镇冰是师生关系。后来,义和团运动爆发,天津水师学堂被毁掉了。萨镇冰又亲自在烟台沿海地区挑选合适的地方作为校址,努力筹备恢复学堂,继续为国家培养海军人才。
从福州马尾船政局的建立,到萨镇冰个人的求学、工作经历,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近代海军艰难起步的历程,也让我们看到了像萨镇冰这样的有志之士,为了国家的海防事业,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学习、辛勤付出的精神。他们的努力,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配资杠杆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