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凉的就肚子咕咕叫,像揣了只小青蛙?那是脾在喊“冷啊冷啊”!《黄帝内经》早说了,“诸病于内,必形于外”,身体哪凉,病根就在哪。肚凉找脾,背凉找心,腰腿凉找肾,这可不是算命,是老祖宗几千年的“人体温度地图”!
图片
脾是“后天之本”,主运化,就像厨房的灶王爷。脾阳不足,水湿运不动,一吃凉的,它立马“罢工”,肚子冰凉、腹泻、饭后胀气,舌苔白腻,脉沉紧。
图片
这时候别光捂热水袋,得给脾“点火”。来点干姜3g、炒白术6g、茯苓9g,煮水喝,温中健脾,出自《伤寒论》的理中汤思路,安全又有效。
图片
再来说背凉,尤其是后背心发冷,像贴了块冰。心阳不振啊!心是“君主之官”,阳气不够,血脉不温,轻则怕冷、心悸,重则胸闷胸痛。
图片
《金匮要略》说“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这常和心阳虚有关。桂枝6g、炙甘草3g,泡水喝,温通心阳,源自桂枝甘草汤,简单两味药,却是“心的小太阳”,严重的,还需要加几克人参大补心脏!
图片
最常见的是腰腿凉,尤其女同志,冬天脚像冰块,腰酸如折。
图片
肾阳虚的“铁证”!肾是“先天之本”,藏真阳,主腰脚。肾阳不足,就像锅炉没煤,全身供暖不足。
图片
《景岳全书》讲“阳虚者,火衰也,宜益火之源”。这时候艾灸命门穴、肾俞穴,比啥都强。中药可试杜仲9g、菟丝子6g,补肾强腰,归肝肾经,温和不燥,严重的还需加入附子(有毒,煎煮至少1小时)大力扶阳!
图片
寒从下起,阳气先失于四肢。别光靠秋裤,得从根上暖。肚凉暖脾,背凉暖心,腰腿凉暖肾,对症下药,才能从“冷血动物”变“热血战士”。但阴虚内热的,别乱补阳,容易上火。辨证才是王道,别让“养生”变“伤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杠杆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