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因网约车司机之死引爆的全国性示威,瞬间撕开了印尼“下一个大国”的华丽外衣。
国际资本和地缘棋手们都盯着印尼,原因很简单:谁都无法忽视这个“天选之子”。它扼守着马六甲海峡,这条全球贸易的颈动脉,对中美日的海上生命线来说,印尼的态度就是一张关键的牌。
它是G20成员,东南亚的绝对经济核心,GDP占了东盟的四成,还常年保持着5%的惊人增长。更别提它手里的硬通货——全球储量第一的镍。在新能源汽车的时代,谁掌握了电池原料,谁就掌握了产业链的上游话语权。
再加上2.8亿的年轻人口,中位数年龄不到30岁。这意味着无穷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所有人都觉得,印尼拿了一手王炸,是未来的中国加印度结合体。
然而,现实给了所有乐观者一记响亮的耳光。席卷全国的骚乱,是自1998年“改革风暴”以来最剧烈的一次,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一个被数据和PPT过度包装的国家背后,那触目惊心的另一面。
印尼经济的增长神话,根基是什么?
不是科技创新,不是产业升级,甚至不是制度优化。答案简单粗暴:卖资源。
镍、锡、煤炭、棕榈油……印尼几乎什么都有。后苏哈托时代的历任总统,都靠着这份老天爷赏的饭,大量出口原材料。后来学聪明了,搞“下游化”,禁止原矿出口,逼着外国资本必须在印尼建厂冶炼,这样能多赚几倍的利润。
逻辑上没问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真正的问题是,赚回来的钱,去哪了?
答案令人愤怒。钱没有变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和港口,没有投入到产业升级的研发中心,更没有转化为全民的医疗和教育福利。
钱,高度集中到了一小撮人的口袋里。
这就是印尼政治运作的潜规则:分肥。
自独立以来,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就从未真正改变。苏哈托时代的“裙带资本主义”阴魂不散,演变成了今天的政治分肥文化。资源收益不是用来再投资,而是用来收买忠诚,分配给军方、官僚和地方寡头,以换取他们的政治支持。
总统需要靠这种方式维持自己脆弱的执政联盟,否则寸步难行。
结果就是,蛋糕越做越大,但分蛋糕的刀,始终牢牢掌握在少数精英手里。
看一组让人心惊的数据:印尼最富有的10%人口,掌握了全国近60%的净财富。这个比例,在全球都属于极端水平。
与此同时,被视为社会稳定器的中产阶级,正在快速萎缩。
这种不公,被一个细节无限放大。
就在民众为生计发愁时,印尼政府批准国会议员每月津贴增加5000万印尼盾,折合约3030美元。
而首都雅加达的最低月工资是多少?大约300美元。
议员一次津贴的涨幅,就是一个普通工人将近一年的工资。
这盆浇在民怨上的滚油,背后是更残酷的现实。
第一,年轻人没有出路。
官方公布的青年失业率高达16%,是整体失业率的4倍。原因很简单,印尼的制造业正在萎缩。其占GDP的比重从20年前的32%暴跌至今天的19%。纺织巨头Sritex上半年关厂,就直接导致超过四万人失业。没有工厂,年轻人去哪里找工作?
第二,年轻人买不起房。
过去15年,印尼的房价翻了不止一倍,但普通人的收入却在原地踏步。年轻人发现,自己拼尽全力,也无法拥有一个安身之所。
一边是精英阶层纸醉金迷,奢侈挥霍;另一边是年轻人失业、断供,在街头挣扎。
政府和国际投资者看到的,是5%的GDP增长、人口红利和巨大的潜力。
而印尼民众感受到的,却是飞涨的房价、停滞的工资、消失的工作岗位和赤裸裸的不公。
当一个国家的宏大叙事,与国民的个体感受发生如此剧烈的脱节,愤怒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那个死去的网约车司机,不过是点燃干柴的那一颗火星。
印尼的骚乱提出了一个所有新兴国家都必须回答的终极问题:如果经济增长只是少数人的数字游戏,而无法转化为普通民众生活的切实改善,那么这种增长本身就是一座空中楼阁。
不解决分配的根源性问题,印尼永远只能是那个活在PPT里的“下一个大国”。
配资杠杆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